产业化应是养老保障制度的补充
正文浏览次数:561
2014/12/10 23:20:38
来源: 华商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明确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个文件的出台,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打破由政府“包办”的格局。用一些专家的话来说,民间资本将在养老服务中“唱大戏”。中国正在快速迈进老龄化社会,这将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至去年底的统计数字是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25.7%。让人感到严峻的是,由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的推行,目前正在成为老人的人口大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因此未来社会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将不断提高。这样高比例的老年人口,完全依赖家庭养老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来说,一对夫妻赡养双方两对父母以及更高辈分的老人是难以承受的重负。因此,养老将成为一个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但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我国的养老机构与社会正在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严重不匹配。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建成的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为4.4万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从现在开始政府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建设,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事业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长期以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建设不够。养老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政府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意见》中,放出了打破由国家“包办”养老,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信号。有专家据此认为,民间资本将在养老业中“唱大戏”,并乐观地预测养老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对于未来中国的内需拉动将作出重要贡献。在目前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这种话很有诱惑力,而在目前养老投资总体不够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也确实是一条可取之道。但是,资本天性逐利,因此资本投入养老,它们难免会将养老作为一种赚钱渠道来经营,这与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特性并不完全吻合,而国家所应该提供的养老保障很可能会逐步消失,从而对每一个家庭产生沉重的压力。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老人,当然有条件享受更优越的养老生活,但对于另一些老人来说,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恐怕是无力承担在养老产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后所提供的购买式养老服务的,他们需要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下的基本的养老服务。因此,养老产业化的发展并不能代替国家在养老方面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将养老完全交给资本来经营,在资本的炒作之下,养老事业完全可能偏离其社会保障的特性,这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也是政府在推进养老业发展方面需要注意的。
现在的老人,盛年时期正值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社保制度尚未建立,他们的收入也很低,现在的退休金也不高。对于这部分老人来说,他们其实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困境。对于今天的老人,养老产业化只能作为整个养老保障制度的补充,而不宜简单地提倡由在商言商的资本来“唱大戏”。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