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老干部专栏
老年人的“黄昏”心理
        正文浏览次数:591
  2014/12/10 23:20:40    来源:老人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面心理,其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般难受。     分析与调适:由于自尊心过强,同时受虚荣心的驱使,对自己的“角色转换”想不通,因而产生消极自弃情绪。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消极,人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对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丢权”变老,犹如季节转换,是人生的必然规律,应以平常心面对。     累赘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变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能再为家里做事,认为自己是子女的累赘和包袱,是“三饱一倒”的“活害”,觉得生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煎熬,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想法。     分析与调适:传统的养老模式,消极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赘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学认为,困守斗室的养老方式只会越养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老人尽可以甩掉那些不良情绪,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     枯燥无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这样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分析与调适:生活缺少情趣,就不能老有所乐,思想观念陈旧,就会缺乏人生追求和进取心。其实,对于工作来说,老年人已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则是一个“逗号”,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生活要有情趣,要有阳光心态,闲暇时可迷于书画、痴于养花等,这样,枯燥无聊之感就会荡然无存。     孤独寂寞感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     分析与调适:人老退职,告别了众多的社会活动,从“大家”回到了“小家”,一时还不能接受和适应,另外,子女与老人长期分居,也会引发孤独之感。老年人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去老年活动中心与新老伙伴去谈心、聊天、倾诉,做一些有益的活动,也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事,如收藏、书法、剪报等,让孤独感慢慢淡化。     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临近了生命的尽头,就像天快黑了那样的冷寂,从而产生惆怅之感。还有的老年人受宿命论的影响,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不唱春之歌,反奏黄昏曲,身心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不能自拔。     分析与调适:心理脆弱,情绪消极,情感沮丧,就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把老年期看作是黄昏末日,看作是生命的“悬崖”,是有害健康的。老年人应以“夕阳无限好,人间爱晚晴”的美好心态去拥抱晚年生活,力所能及地再为社会发挥余热,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