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国内外涉老新闻
北京老人捐书河北40年
        正文浏览次数:563
  2014/12/11 0:17:1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新闻提示
 
  87岁的北京老人赵拓因为40年前任职河北怀来县人武部,偶然得知离县城50多公里的麻黄峪村因为贫穷,很多孩子买不起书。从此,每逢“六一”儿童节,赵拓和老伴都会到书店购买各类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邮寄到麻黄峪村。
 
  如今,40年过去了,当年47岁的赵伯伯,已从风华正茂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赵爷爷,而且整天与轮椅为伴,但饱含着爱心的书仍旧源源不断地从北京寄往麻黄峪。无声的岁月,爱在暖暖地流淌……
 
  ■四十年,从未见过的“赵爷爷”
 
  2008年4月15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德路北街的某部干休所见到了赵拓老人。干休所的军医介绍说,赵老身患11种疾病,每天要服用14种药品。虽然视力很差,但听力很好,思维敏捷。最主要的是,老人性格开朗,精神状态也很不错。
 
  据赵老的老伴介绍,1969年,她和赵拓二人一同被安排到河北怀来工作,一个在县武装部,一个在沙城中学。从1969年起到1977年调回北京,夫妻两人在怀来工作了8年。
 
  说起和麻黄峪的渊源关系,赵老回忆说,当时听县上的一个老师说麻黄峪很穷,全村的孩子们没有一本课外书。山里的孩子本来接受外界的信息就很少,再没有可以阅读的图书,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机会就更少了。同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校友,赵拓夫妇深知一本图书对大山深处贫困孩子的意义有多大。没有事先商量,赵老和老伴就像约好一样,决定给孩子们送书。但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送就是40年。
 
  赵老给麻黄峪捐赠图书40年,那么他对麻黄峪应该十分熟悉吧?让人意外的是,赵老至今一次都没有到过麻黄峪。赵老说,当时捐书只是想着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事,并不想让他们对自己歌功颂德,因此赵老和老伴都是匿名邮寄。后来捐书多了,村里的人都想好好感谢他。可一想到麻黄峪的贫穷,赵老觉得自己到麻黄峪会给村民带来负担,所以至今也未曾去过麻黄峪。现在听说麻黄峪人的生活好了,而自己的身体又已不可能再有机会去那个让他牵挂了40年的小山村了。
 
  ■四十年,“六一”捐书从未失约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城里的孩子可以得到很多想要的东西。但对地处大山深处的麻黄峪村的孩子们来说,6月1日,他们最期待的是邮局叔叔那绿色的邮包,因为那里有赵爷爷从北京给他们送来的图书。在漫长的40年里,每年“六一”,孩子们从未失望过,那个未曾见面的赵爷爷从未失约麻黄峪的孩子们。
 
  赵老的老伴回忆说,当年在怀来工作期间,自己的三个孩子有两个在内蒙古,一个在青海。除了牵挂远在他乡的三个儿女,最大的牵挂就是麻黄峪的孩子们。每当从怀来回到北京,夫妻俩在北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到书店为孩子们选书。为了买到适合孩子们的读物,他们跑遍了北京的书店。
 
  赵老告诉记者,每年“六一‘前夕,给麻黄峪的孩子们选书就被提到了他家的“议事日程”上,家里甚至将每年买书的费用列入了“家庭财政”的固定支出。他们捐书并不是拿钱到书店随便买一堆那么简单,每一本书都是他们千挑万选出来的,遇到好书,一次性会购买十本二十本,因此麻黄峪的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赵老给他们捐的书。
 
  ■四十年,“赵伯伯”变成了“赵爷爷”
 
  “赵爷爷您好!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李阿敏。我们虽然没见过您,但您给我们寄来了很多书。我经常读您给我们寄来的书。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好好学习!”
 
  这是小学生李阿敏在收到赵爷爷“六一”儿童节寄送的图书后写的一封信,当时的日期是1998年6月5日。如今,李阿敏早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可她依然还可以随时看到赵爷爷寄来的图书。
 
  在麻黄峪村,很多家庭一家三代都读过赵老的书。当年的孩子们写信称赵拓为赵伯伯。如今,赵伯伯早已被麻黄峪的孩子们“读”成了赵爷爷。赵爷爷寄来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四大名著就有儿童读物和成年读物两种版本。
 
  麻黄峪村高存贵大爷今年65岁,40年前,他就是“赵爷爷图书”的忠实读者。在当时仅有300多口人的麻黄峪,读过张家口机械学校的高存贵大爷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了,由于家庭贫困,毕业后直接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年20多岁的他得知有人给村里寄来的新图书无比欣慰,他第一个跑到学校,向校长请求借阅图书。从此,学校的图书不仅对学生们开放,也对全村人开放了。
 
  后来,高存贵的儿子、儿媳、孙子,高家一家三代都读过“赵爷爷图书”。儿媳从书中读到了福尔摩斯的机智和聪慧,而祖孙三代则经常为更喜欢“水浒英雄”中的哪一个争论得面红耳赤。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麻黄峪小学已经合并到孙庄子福和希望小学,大多数书籍也都搬运到了那里,但是赵爷爷每年还会给麻黄峪捐书。如今的麻黄峪小学已属危房,图书馆设在了一位叫李玉珍的老师家里。李老师告诉记者,她这里大概有2000余册图书。为什么会把图书室设在这里呢?原来这也是一个故事。
 
  李玉珍今年46岁,也就是说她6岁的时候,麻黄峪收到了赵爷爷寄来的第一批图书,而她也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小读者,至今她还记得,当时看的是《小马过河》。赵爷爷图书伴李玉珍走过了花季雨季,后来高中毕业了,她回到家乡当上一名小学教师,由于对赵爷爷图书的深厚感情,她成了图书室的管理员。她细心呵护每一本书籍,天气好的时候,经常会拿出来晾晒,陈旧的书架也总是保持洁净。尽管如今的麻黄峪人口仅有180人,但是,她仍然坚守着这块小小的知识殿堂。因为,一到休息天或放寒暑假,在外读书回来的孩子还是要来这里借阅图书。

  ■四十年后,更多“赵爷爷”出现在塞外

  40年,暖暖的爱一直在无声地流淌。终于,在前不久北京市东城区举办的“感动东城2007年十大公德人物”活动中,匿名捐书40年的北京老人赵拓被“发现”了,已到耄耋之年的赵老首次进入公众的视线,而他也因甘于沉默奉献的大爱之举,当之无愧地当选“感动东城2007年十大公德人物”。
 
  据悉,早在2007年,北京军区某部干休所就得知赵拓老人默默捐书40年的感人事迹,广大官兵深受感动,干休所专程派官兵赶到麻黄峪,一下子带去了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15000册,这些书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北京大唐电信以及一些团体和个人。

  “赵爷爷”40年捐书的善举,不仅仅感动着向麻黄峪小学捐书的人们,还感动着麻黄峪小学的师生们。
 
  据孙庄子福和希望小学的彭校长介绍,自去年9月以来,该校接收的捐书一下子多了起来。为此该校专门整理出一间教室作为图书室,并命名为“赵爷爷图书室”。彭校长告诉记者,现在图书室每周一、三、五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放,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从图书中受益,学校每周专门设立了两节阅读课,所以借书的学生每次都有百八十名,占学校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很少走出大山的孩子们,通过图书了解着大千世界。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