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平山县西北深山宅北乡会口村有一座烈士墓,这里安葬着原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烈士。几十年来,会口村村民把烈士视为亲人,每年为他烧纸、扫墓。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是老党员、退役军人高文元几年前跋山涉水6000里,自费为烈士寻亲。
高文元今年70岁,是一名退役军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会口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的山坡上有许多抗日战争时期为国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墓,他总是带领村民为烈士扫墓、护墓,为不远百里、千里来为烈士上坟烧纸的家属做好接待工作。然而,多年来,却唯独有一座墓不见有家属前来,他由碑文得知这位烈士是抗战时期原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吉林省榆树县夏堡村人,牺牲时年仅34岁。
“我就一直在想,是这位烈士没有了亲人,还是亲人没接到他牺牲的通知,不知道他安葬在这里了呢!”这件事在高文元脑海中挥之不去,一种为烈士寻亲的强烈使命感呼唤着他,他下决心为烈士寻亲,给烈士家属一个交代。
于是他对老伴说,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决定戒烟戒酒,减少开支,老伴见他态度坚定也表示支持。
说干就干。他先找人做了一个微型石碑,刻上“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烈士”,又在杜伯华烈士的坟上抓了几把土同石碑一起装在一个背包里。
村民得知后,有人劝他,你都这把年纪了,还逞什么强?还有人说,为烈士寻亲是民政部门的事,你又何必多此一举?这些话语,反而更坚定了他为烈士寻亲的决心。
一切准备妥当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一路北上,来到了杜伯华烈士的家乡。
他没有歇息,立刻开始为烈士寻亲。有位古稀老人告诉他,很早以前,村里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开着药铺,后来搬走了,现在村里没有姓杜的人家了。闻听此言,高文元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这时他又累又饿,已经一天多没吃东西,村里没有饭店,只有一家小超市,可超市刷不了微信,手机支付宝不能结账,他摸遍全身只有三元现金,就买了一瓶矿泉水和一块面包坐在石头上充饥。
很快,为烈士寻亲的消息就在小村庄里不胫而走。
村民们把他围了起来,纷纷给他提供消息,可烈士家属仍然杳无音讯。正在他为难之际,一位50多岁的女人硬是拉着帮他打听消息的那位古稀老人向村西走去,边走边说个不停,到了一家门口,那位古稀老人才忽然想起这家有位87岁的老太太就姓杜。高文元喜出望外,连忙进门核实,原来此人正是烈士杜伯华的亲侄女。
据老太太说,日本鬼子投降那年,有个老乡曾经来家里告诉他们,三叔杜伯华牺牲在太行山上,具体情况下落不明。解放后家里几经周折,找不到三叔的遗骨和坟墓,当再次去找那位老乡时,那位老乡已在一年前因病去世。
亲人们抱着微型石碑痛哭流涕,此时高文元眼圈红了,在场许多村民也不禁流下了热泪。
第二天,高文元返家之际,杜伯华烈士的亲人拿出8000元现金说:“我们本想给您一万元,可是您走得急,我们只凑了这点钱!您自己掏钱,往返几千里让我们知道了三外祖父的消息,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拿上!”高文元婉言谢绝:“杜伯华烈士为了抗日,牺牲在俺村快八十年了,他生不能为父母尽孝,死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为他寻亲,也算为国家做点贡献,我不能要你们的钱!”说完,他脱下自己穿来的新棉袄送给了烈士亲属,然后原路返回了家乡。
如今,高文元老人在会口村烈士墓旁栽下了许多苍松翠柏,他还会时常守在那里,为烈士站岗放哨,守护着这片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