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邢台任县郭村两6旬老人两年成功调解案件101起
        正文浏览次数:712
  2014/12/10 23:28:4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燕赵都市网驻邢台记者张会武 通讯员张文丽文/图

  -新闻提示: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河北省邢台市任县郭村,有两位65岁的人民调解员张庆兰、赵喜申,从2010年上任至今,成功调解各类邻里纠纷、家庭矛盾101起,两年来郭村没有一起民事案件,没有一个上访户,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张庆兰(左二)正在村民家中进行调解 张庆兰(左)与赵喜申(右)在研究纠纷资料
 

  -“不图金,不图银,只为乡亲和睦”

  近日,在张庆兰家中,记者看到这两位老人时,他们正在学习《人民调解法》。眼前这两位老者精神矍铄,身材偏瘦,张庆兰皮肤黝黑,声音洪亮,是位退休教师;赵喜申白净温和,戴副黑框老花镜,是村里的宣传员。

  “张庆兰和赵喜申是儿女亲家,人称‘喜庆搭档’,两人一刚一柔正好互补,凡是这两位‘官员’经手的案件,总能‘判’得当事人心服口服。”据同行的村支部副书记房山林介绍,郭村是一个3100多人的大村,人多事杂,村委会决定聘请威望高、热心肠的张庆兰和赵喜申为专职调解员,他们爽快地答应了,但却拒绝了薪酬。

  “我们不图金,不图银,只图心里高兴,是调解工作给我们晚年生活带来了欢乐,乡亲和睦了,村里和谐了,让我们觉得老有所为。”赵喜申认真地说:“每当看到当事人调解后,握手言和的一瞬间,我们就特别有成就感,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据了解,这两位老人目前都已儿孙满堂,年过花甲的他们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可是他们仍然为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奔波,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为调解而忙。 今年年初,郭村村委会与该村村西两个村民小组代表们商议,硬化这两个村民小组的巷子,最后决定采取“村里补一部分,村民凑一部分”的方式筹资。这条巷子共涉及60户,其中54户十分拥护并交了钱,仅剩下6户人家以“不常在家住”或者“家离主公路近”等理由不肯交钱,筹钱的事一拖再拖,最后还是“喜庆”二老把这个事儿摆平了。了解情况后,两位老人顶风冒雨,从村东头来到西头,挨家挨户做工作,其中一家一连去了五趟。七天时间,二老的行动感化了6户人家,都如数交了钱,并且起初反对声音最强烈的冯占青还主动刨了门前影响道路施工的两棵槐树。“‘喜庆’二老先后去过他家四趟,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顿饭,工作做通了,街道完工了,本来就做过胃切割手术的赵喜申却病了一场,输了三天液。”冯占青说。

  -“黑红脸”战略调解纠纷有妙招

  问到两人调解纠纷有什么“妙招”时,张庆兰说,他们在调解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夫妻吵架、儿女不孝、邻里矛盾等等,“但是我们采用的‘黑红脸’战略还是很奏效,老赵唱红脸,我唱黑脸,该捧的捧,该骂的骂,把握好火候,保证让被捧得神清气爽,被骂的心服口服。”

  除了“京剧脸谱”战略,二老还总结了一套“四步调解法”。首先是事前深入调查,“暗中取证”,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其次是“脑勤、嘴勤、腿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当事人内心;再次充分动用社会关系,发动当事人亲朋好友对其进行“炮轰式疏导”,攻破其心理防线;最后是“白纸黑字”签订和解协议,按上指纹,盖上村委会的调解公章,防止当事人反悔。就这样,他们一天最多时成功调解3起案件,有效避免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农村最常见的邻里矛盾是宅基地纠纷,为了避免这些麻烦,两年前王某与李某等五家签订了“互不干涉邻里改建房子”的协议。今年5月,王某欲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二层楼,后邻居李某却反悔了,并阻止王某施工,两家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先是两家女主人拌嘴,接着双方家人帮腔,眼看就要动手,“喜庆”二老闻讯赶来,一场“酣战”被制止。得知“战争”是因为李某反悔引起的,“喜庆”自觉扮上个各自的角色,张庆兰“唱黑脸”,赵喜申“唱红脸”,两人一唱一和,说的李某一家哑口无言。“喜庆”二老趁热打铁,将李某的舅舅请来,三人轮番“上阵”,李某终于败下阵来,主动承认了错误。王某和李某相互致歉,握手言和时已是凌晨3点多。

  -“公平公正、知法懂法的‘左膀右臂’”

  “邻里之间纠纷其实都没啥大事,但是绝对不能有偏向,不接当事人一根烟,不喝当事人一碗水,不吃当事人一顿饭,这是我俩的原则,也只有这样腰杆儿才硬,才能不失公平、公正,才能让双方都心服口服。”这是张庆兰和赵喜申多年来坚守的信条。

  张庆兰和赵喜申在郭村做了近三十多年的“和事佬”,管了三十多年的“闲事”,现在连周边村里哪家有个事也会给他们打个电话讨个“主意”。2010年,“喜庆搭档”正式走马上任,“有事找民调”更成为风靡郭村的流行语。“既然应了这差事,咱就得做称职的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首先得懂法,不能瞎管,我们经常一块儿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县、乡司法所的同志也经常来给我们指导。”张庆兰说着话亮出了他们的“家当”,法律工具书、协议档案、调解公章、工作证、记录本,甚至还有卷尺。

  “过去有事找村委会,现在有事找调解员,如今张庆兰和赵喜申这两位调解员已成为我们村委会名符其实的‘左膀右臂’,他们为村两委班子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村里的经济。”房山林对“喜庆搭档”称赞不已。

  “社会稳定和谐是大事,一点儿也马虎不得。”任县司法局局长刘建军告诉记者,“张庆兰和赵喜申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人民调解员,既懂法律政策,了解乡情民情,而且威望高、有热情、有能力。他俩处理纠纷,让老百姓易接受,不结怨,非常符合农村的特点。现在全县共聘请了580多名人民调解员,有效维护了农村稳定。”

  编辑:石利平 来源:燕赵都市网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这群“老兵帮大哥”够帅够暖
  • 2023/5/16 9:57:27
  • 老有所养幸福多 老有所为活力足
  • 2022/7/20 10:09:31
  • 陈秀英 甜蜜铺就幸福路
  • 2022/5/5 10:04:00
  • 护理达人分享老年照护经
  • 2021/12/28 10:21:00
  • 杨庆义 活到老 写到老
  • 2021/12/22 10:34:4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