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兰荣
最近,刘晓翠所著的《追忆母亲——母亲诞辰百年祭》一书出版了。从记者岗位退下来的10年间,这是她写的第5本书。不仅如此,她还坚持习练书法,已成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近日,记者走进她的书房,听她讲述了写书、练书法的事。
今年62岁的刘晓翠,原为石家庄日报社资深记者,2002年内退。那时,女儿正在上大学,丈夫经常出差在外。刚刚退职在家时,她应省会义堂村(今桥东区义堂社区)村干部之邀,开始为义堂村写村志。写村志有两大难点,一是当时各村还没有写村志的,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二是义堂村连个档案都没有,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资料。刘晓翠先是翻看各县县志,摸索村志的写法。接着,她就走村串户,逐个采访村民,然后整理材料。“早晨骑车去,中午在村里吃饭,晚上回家再整理材料,全力以赴地搞了3年。”2004年底,由刘晓翠独自编写的20万字的《义堂村志》完成了。
后来,刘晓翠编写《义堂村志》的消息传到了省会南高营村(今长安区南高营社区),2006年,该村的村干部找上门来,请她写《南高营村志》,她一口答应了。不过,由于村里人事变动,写了一年就停了下来。到2009年,《南高营村志》的写作重新启动,目前,25万字的初稿已经完成。
在此期间,刘晓翠还为一位企业家写了一本传记作品,为石家庄市农业局编写了一本20万字的《大地之歌》,其中一些重大典型报道都出自她的手笔。
2011年6月,在母亲诞辰100周年之际,刘晓翠拿起手中的笔,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写成了6万多字的《追忆母亲》一书。该书语言朴实,内容翔实,读来催人泪下。谈及写作缘由,她说:“十几岁时,我就非常敬佩我的母亲,我曾对哥哥说过,长大后也像高尔基一样写写母亲。可是40年过去了,我写过许许多多的人物,却没有写过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我、最疼我、最使我牵肠挂肚的母亲。”这本书虽然感动了很多人,但刘晓翠还是遗憾地说:“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好多内容没有写进去。”
写作之余,刘晓翠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石家庄日报社举办“庆祝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书画展,刘晓翠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参展,由此激发了她对书法的兴趣。2007年,她还报名上了石家庄市老年大学的书法班。2010年,她成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直到现在,她还是每天练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