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76岁的志愿老人朱信洲,义务帮居民诊疗 摄影:记者萧颢
昨天是国际志愿者日。阳光,还有爱心,温暖着冬日的江城。
活跃三镇的60多万名志愿者,为这个冬日自豪。在这支志愿者大军中,我们走近了一位76岁老人,他叫朱信洲,一名退休医生,他从事的是一项特殊的志愿服务——殡葬。17年里,这位老人义务为社区逝者化妆整仪,为意外亡者缝补断肢,默默照拂一个个亡灵安息。
让逝者有尊严地“走”
昨日下午,青山武东街航舵社区。记者见到朱信洲老人时,他正入户为残疾老人彭枝花检查身体,义诊也是他的志愿服务内容。一件单薄的白大褂罩在毛衣外,瘦削但矍铄。
“刚成立这个服务队时,还不兴叫志愿者,叫红白喜事服务队。”老人似不太在意“国际志愿者日”,淡淡说“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
义务殡葬,缘于一次处置意外。朱信洲是南京人,1964年从南京铁道医学院分配到青山471厂职工医院,1976年的一天,医院突然送来一位工人,机器轧断双腿,不治身亡。此时,逝者家属正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担任院长的朱信洲在太平间里,将这位工友的腿一针针接起来,“当时只想着,要让逝者有尊严的走,让家属心里好受些”。
1996年,朱信洲退休。他说服两名退休同事,办起这支义务殡葬服务队,洗澡,穿衣,整仪,联系殡仪馆,操办遗体告别仪式。
除夕之夜“送”亡灵
“17年来,他已经送走了291位,却不收一分钱礼金。”航舵社区居委会主任许明霞说。
有一年除夕夜,朱信洲刚与家人吃团年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社区居民李明烟患直肠癌去世。他立即赶过去,见逝者七窍流血,家属在一旁手足无措。他用棉花将出血口堵住,为其擦洗身子,换上寿衣,直忙到深夜。
家人也曾不解。一次朱信洲帮逝者穿寿衣时,不小心逝者的手触到脸上,“过几天老伴的腿突然摔了,她怨我把外面的晦气带到家里”。他安慰老伴后,一如既往奔波逝者家中。
曾耐心花一个钟头,帮一位肝腹水逝者穿上寿衣;曾饱含泪水,为工友缝上被火车碾落的头颈……朱信洲的一个小本上,记着每一位逝者的名字,笔迹工整而慎重。一则记录如此:1998年5月24日,为3岁男孩小涛入殓,孩子患骨癌去世,尽量动作轻柔,不弄疼熟睡的小生命……
调解纠纷被咬“断”手指
朱信洲还是义诊医生和矛盾调解员。老人常骑自行车在社区转,随身带“三宝”:听诊器、血压器和体温计。社区邻居有个头疼脑热,都愿找他检查,遇上行动不便的患者就上门服务。
相对义诊医生,义务调解员没少让老人吃苦头。一次,一对夫妻吵架,居委会请他去调解,当时妻子死死掐住丈夫,朱信洲上前试图拉开时却被咬住右手无名指,生生咬断,最后缝七针才保住手指。“一到冬天,这个断指就冻伤。”朱信洲笑着伸出这只缝上的断指,果然已冻得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