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朱子家训》中的格言,我从小就记得特别牢。”17日下午,长乐市吴航街道十洋村下橹桥边,一间小木屋前,71岁的陈世国老人一边帮人修鞋补伞,一边说。这个行当,老人已经干了40年。他说自己家境并不困难,之所以要“抛头露面”,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大家,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养成“惜物”的习惯。
陈世国老人的生意很清淡,手头没有客人急着要修补的东西,他就把还没修好的伞拿出来修理。
“现在这叫修伞,不叫补伞。时代进步了,伞骨都用钢丝,修伞时要换的零件大都是折断的钢丝。以前用的是油纸伞,一戳一个洞,下雨天漏水,那个才叫补伞。刷的是桐油,补窟窿用棉纸……”陈世国老人嘴里说着,手上可没闲着,手脚麻利地拿钳子一拧,拆下折断的伞骨,换了一根新的,散成一堆的钢丝伞骨在老伯手里拢了两下,立马恢复原状。
拉起家常来,陈世国老人很健谈。他早年当兵,1972年回乡。因为年轻时学过修鞋补伞的手艺,老人回乡后就在村里下橹桥边搭间小木屋,做起修鞋补伞的营生。40年来,在下橹桥边,他的小木屋已经重新盖了4次。如今,老人的3个女儿都已出嫁,过年过节,来来往往,一家子生活无忧,但是老人就是在家闲不住。
“很多只坏了一点的雨伞和鞋子被丢掉,很可惜。”老人说,如今生活好了,吃穿不愁,雨伞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用具,不是什么稀罕物,每家每户都有好几把。因为伞骨折断、弹簧不好使等小毛病,就扔掉一把伞,实在可惜。71岁的老人每天仍早出晚归坚守着补伞的小木屋,女儿们看不过去,常劝老人回家安享晚年,可老人就是不愿意。
“经济再发达,修修补补都是家庭生活中必须的,我们这些老手艺人在,东西坏了还有地方修,要是我们都回去了,东西坏了别人没地方修,直接扔掉,太浪费了。闲着也是闲着,能方便大家,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好的。” 陈老说。
(福州日报记者 祝健 通讯员 欧有志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