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老区红色历史的传扬者
        正文浏览次数:1174
  2014/12/10 23:31:0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老区红色历史的传扬者
——记卢龙县柳河北山义务讲解员张维孝
陈永丰
     “在那群山环抱的盆地上,散布着几个小村庄。那些村庄的最北部,那个青山绿水的花果之乡,就是人们向往的老革命根据地——柳河北山村。”这是刘田各庄镇柳河北山村退休教师张维孝所整理的该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的开篇之语。
      1943年,八路军在柳河北山村建立了冀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将这里作为指挥整个冀东地区抗日的大本营和后勤基地。1943年到1945年3年时间里,冀东十二地委和专署机关在这里设址办公,指挥前线军民奋勇杀敌。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曾长期在此坐镇指挥,冀东军区十二团团长曾克林、抗日英雄支队队长马本斋等抗日名将也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和战斗过。3年里,质朴的柳河北山人民与人民子弟兵亲如一家,提供粮食衣被,帮助生产军需,收集、通报敌情,救治掩护伤员……在日寇一次次疯狂扫荡中,柳河北山根据地始终安如泰山,成为令敌人头痛胆寒的坚固抗战堡垒。
      今年72岁的张维孝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柳河北山村人,1987年入党,退休前是村小学的教师。2001年,这位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42年的老教师离开讲台后,也曾经一度失落,感觉孤独寂寞。2005年,勤劳善良的老区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把昔日的穷山沟建成了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在该村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
      家乡的变化令张维孝欣喜不已,发展旅游更是让他为之一震:村里的抗战历史和解放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应该尽早地发掘出来,让世人知道,让后人永远铭记。村里的历史虽听老人说过,但也是一知半解,要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料,必须走家串户,向年长的老人和老干部了解。于是,这位老教师当起了“业余记者”,带上笔和纸,开始了“采访”工作。“那段时间,我总是趁着闲暇时间走家串户,走遍了全村所有老年人家庭,特别是当过民兵的张玉川老人。资料搜集差不多了,就静下心来整理编写材料,有时候一天就吃两顿饭,灵感来了,一写就是一整天,晚上最晚写到过后半夜三点。因为这,老伴儿经常跟我耍气——其实她是怕影响我的身体。”谈起那段难忘的日子,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老人显得有些哽咽和激动,更多的是自豪和满足。经过两个多月不分昼夜的劳作, 张维孝用一页页发黄的信纸,完成了2万余字的《柳河北山村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和1.6万余字的《双石顶传说》、《元宝山传说》。走访过程中,他根据老人们的讲述和哼唱,整理了《征收公粮》、《东北四省》、《八劝抗日战歌》等近20首失传60多年的战争年代歌曲和民谣。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难忘的红色历史呢?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党员主动请缨,当起了义务导游。从此,一位穿着绿军装的白发导游经常走在前面,带领游客登山、观景,向游客自豪地讲述村里的历史、美丽的传说、丰饶的物产和淳朴的民风。景点双石顶海拔478米,山路弯弯,险峻陡峭,年轻人爬上去都要气喘吁吁,更何况一个本就瘦削的花甲老人。有时一天甚至要登顶两、三次,回来以后腰酸背痛,双腿都抬不起来,可是他依然坚持了下来。从2005年到2007年,两年多时间,他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让众多的城里人认识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他还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根据当年的故事和今天的变化,创作出情景剧《机智勇敢救伤员》、相声《打岔》、三句半《北山新貌》、表演唱《四大嫂说唱柳河北山》等20多个精彩的文艺节目,先后十多次参加镇、县、市演出和比赛。
      为了让柳河北山的红色历史进一步发扬光大,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在村里建成了“冀东抗战纪念馆”,并于9月28日举行了开馆仪式。纪念馆馆名由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题写,馆内展示了大批珍贵的冀东抗战史料照片和历史文物,生动再现了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李运昌老将军的儿子——原中纪委委员李惠仁和夫人孙如英,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和她的丈夫——中国歌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张慕,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会长杨庆生和夫人蒲金凤专程前来祝贺冀东抗战纪念馆开馆。
      开馆那天,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张维孝老人彻夜难眠,心潮澎湃。他为纪念馆的建成骄傲自豪,也更加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于是,在对纪念馆的陈设进行一次次踏察后,按照游览的最佳路线,满怀真情地整理了长达14页的解说词,把柳河北山的红色历史及美丽今昔浓缩其中,里面还穿插了好多发生在当地的传说和故事。至此,张维孝正式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红色导游”。
      说着简单,做起来着实不易。年近古稀的张维孝为了保证史实不走样,像个小学生似的,借助自己的理解,“背诵”起历史来。为了练成“脱口秀”,让游客爱听,印象深刻,他经常拽着老伴儿听,对着镜子讲,一遍遍不厌其烦,每一个站位、每一个手势都熟记于心。用老伴儿的话说,“那阵子真有点儿魔怔了!”打那时起,张维孝又好像找回了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每到旅游旺季,他都要提前喝上几大缸子水,早上8点准时到纪念馆“上班”,用饱含深情的讲解和“原汁原味”的抗战歌曲,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次次再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每到傍晚游客离去,疲惫的他还要悉心打扫厕所的卫生,用整洁的环境迎候游客的到来。此外,他还多次到自己工作过的村小学,对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了“校外辅导员”。
      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如今,张维孝依然在抗战时期的电台旧址里过着宁静的生活。当上义务导游来的近3000个日子,张维孝从未向村里要过一分报酬,但给2万多位游客带来了充实和快乐,自己也收获了许多真诚的祝福,而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柳河北山的那段红色历史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让更多的后人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我一直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座右铭,只有这样才算幸福。什么名利、地位、金钱,那只是过眼云烟,随风而过,不值得喜形于色……”这便是有着25年党龄的退休教师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注解。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这群“老兵帮大哥”够帅够暖
  • 2023/5/16 9:57:27
  • 老有所养幸福多 老有所为活力足
  • 2022/7/20 10:09:31
  • 陈秀英 甜蜜铺就幸福路
  • 2022/5/5 10:04:00
  • 护理达人分享老年照护经
  • 2021/12/28 10:21:00
  • 杨庆义 活到老 写到老
  • 2021/12/22 10:34:4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