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位老太正在结伴编织。 王艳伟 摄
本报首席记者 王艳伟
9月17日上午9点,石市方北新村25号楼前。6位老太正围坐在一张方桌前,她们一边说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有织毛线袜子的,有织座便套的,有编扇子的,有做手包的。旁边几个围观的邻居一边夸奖她们的编织技艺,一边不失时机地为自己“预订”产品。
这6位老太都在25号楼住,分别是76岁的郝淑珍、75岁的李淑琴、70岁的孙银芳、69岁的赵淑珍、66岁的王新果和60岁的张香菊。她们6人组成了方北新村25号楼编织小组,自从7年前搬到这栋楼上住,她们就在楼下结伴编织做手工。
“这些年,大家做了不少东西,可自己留下的都不多,基本上都送给邻居亲朋了。”76岁的郝淑珍是六人小组里年龄最大的,她主要做手包,做了不少,可自己只留下了一个,其他的都送了人。
“只要天气暖和,我们每天都在楼下做活儿。最早我们是用烟盒纸折纸盒和纸鹤,后来又用家里的旧毛线编织水杯套、毛袜子、座便套等。”66岁的王新果说,这些年,她们并不是单纯做一样东西,而是经常花样翻新,周围的人都有了纸盒和纸鹤,她们就织座便套,座便套都有了就织沙发靠垫……
这两年一到夏天,大家还到由由水鲜城捡包装用的编织条,回家洗干净,用来编凉扇。一夏天,几个人能编很多。大家都说她们编的凉扇又结实又漂亮,用着很顺手。
“我们做这些手工活儿,就图个乐呵,有事儿干,每天动动手、动动脑,对身体好,大家用上我们做的东西,也高兴。”王新果说,这些年,因为自己家的旧毛线用完了,很多邻居需要做什么就自己准备毛线,让她们义务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