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的一个下午,在整理邮箱的邮件时,看到一封新信件,这封信是一位邻居给记者发来的,故事的内容是,一个70岁的老人二十年如一日侍奉95岁老母的故事。侍奉老母本是天经地义,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他为了照顾母亲,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这样的孝子绝对不比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任何一个孝子逊色。记者迫不及待地想去采访。
记者辗转联络到名叫梁顺喜的孝子,并约定周五一大早,前往他们母子的住地——乡宁县光华镇北坡池村进行采访。
A “乌鸦反哺”母子情深
“母亲太苦了,该享享清福了。”这是梁顺喜在讲述过程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梁顺喜一家是尧都区枕头乡安沟村人,梁母68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为了遵照丈夫的遗嘱(守住家、守住祖业),梁母一直一个人在老家生活。
那时候,梁母还很硬朗,一个人住在安沟村的旧屋里。母亲70岁那年,为了给老人祝寿,梁顺喜专程带着母亲去北京旅游,回来后,母亲依然放不下自己的家,于是又一人住在自己的老屋里。75岁时依然自己做饭、洗衣。
而就是在那一年,梁母患上了甲状腺瘤,那时候,梁顺喜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多元钱,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贫困,全家人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为了给母亲治病,梁顺喜走遍了临汾的大小医院,后来辗转到了太原,“光排队就耽搁了好几天……”提起当年的辛酸,坚强的梁顺喜几度哽咽,着急啊,不知道病因到底在哪儿,生怕排队的这几天里耽搁了病情。”之后的手术虽然很成功,但由于梁母年事已高,要恢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为了照顾母亲,梁顺喜和妻子商量着将母亲接到身边,通情达理的妻子更是举手赞成。
母亲80岁那年被查出青光眼,周围的亲朋劝说,“年龄大了不做手术也行”。但梁顺喜还是带着母亲到临汾市第一人民医院做手术,他说:“眼睛能看见东西,她就不会着急了。”
母亲90岁那年,在被查出患了白内障,梁顺喜又带着她去做了眼疾手术,我想尽力为母亲做些事情。”
B 寸步不离 守候亲情
梁顺喜是一名高级兽医师。1991年,50岁的他将老母亲接到身边,悉心照料。退休以后,一个深圳的企业高薪邀请他过去,条件是可以把母亲带到深圳,飞机票全部报销。想到年迈的母亲,梁顺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怕母亲去了以后,难以适应那里的生活。
2005年,应周边乡邻的需求,梁顺喜搬往乡宁县光华镇北坡池村,在当地开了家兽医诊所。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把母亲带到身边照顾。”梁顺喜说,为了让母亲的生活方便些,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屋子,给母亲安装了座便器和洗澡间,为母亲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009年以来,梁母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脑子也开始越来越糊涂,你是谁啊?”虽然儿子天天在身边照顾,但老人有时仍分不清楚身边的这个人究竟是谁。她总是拉着梁顺喜的手询问。
“我母亲有些糊涂了,有时候认得我,有时候又不认识。但每次我给她梳头发时,她就特别听话,像个小姑娘。”抚摸着母亲的头发,梁顺喜笑着说道。
除了一日三餐要精心准备外,梁顺喜每天还要认真地观察母亲的身体变化,母亲稍有不适,就要及时喂药、喂水。他专门给母亲在床的上方装了一盏灯,开关就放在枕头边,还做了一个专用座式马桶放在床边。
白天还好,最怕的就是晚上。
原来,在3年前母亲由于眼睛失明,常常分不清是白天还是晚上,生活没有规律,每天晚上梁母都要起来七八次,不停地喊叫、说话,大小便拉得到处都是,梁顺喜也只好一晚上不能睡觉,跟着打扫,直至将母亲的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为此,梁老每晚都会穿着衣服睡觉,从没睡过一次“囫囵觉”。
中午时分,我们在和梁顺喜聊天的时候,梁母一直在不紧不慢地吃饭,偶尔“望”我们一眼,用儿子给她挂在胸前的手绢擦擦嘴。她看起来精神不错,梁顺喜总会把她喜欢吃的菜夹到碗里。
梁顺喜表示,虽然自己的大哥和姐妹们都很孝顺,但梁母却习惯了跟他一起生活,他也很享受照顾母亲的日子,每天喂饭、配药、擦身等,他都要亲力亲为。记者发现,在老母午睡之前梁顺喜还帮母亲掏了耳朵、剪了脚指甲。
C 孝感他人 让爱延续
“百善孝为先,能够孝敬老人,有机会孝敬老人,是一种幸福,很多人想要这个机会都没有,我不想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孝敬老人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心里高兴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梁顺喜对孝顺的理解。他总是认为:孝敬老人是做人的基础,要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自己十几年来所做的只是每个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同院的邻居李红星就亲身感受到了母子二人的幸福生活,他说,以前梁母清醒时总跟他聊起儿子的孝顺来。自从1991年梁顺喜把妈接到身边,一直以来,照顾老母亲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大清早他都会给母亲洗脸梳头,到了中午,吃过饭,小睡一会,如果天气好,梁顺喜就扶着母亲出去晒晒太阳,在院子里散散步。天气不好的话,会陪着母亲聊天、听广播。还会时常在她的枕头边放两个“糖罐”,一个是山楂罐,一个是冰糖罐,老人想吃时随手就能拿到。“以前梁母的记性可好呢,她记得自己第一次坐火车,是儿子带着她去太原看病的时候;还记得自己70岁过寿的时候是儿子领着自己去北京旅游了,别提多开心了。还记得自己每天晚上都要喝的那个奶和白天的不一样,叫豆奶粉。”很多人被梁顺喜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然后带着这份感动去孝敬自己的老人。村民赵阿姨就是被梁顺喜感染的队伍当中的一位,谈起几年来作为一个女儿照顾老人的起因,赵阿姨很是激动。“我有两个哥哥,当时我哥哥们都不管老人,我觉得作为儿子都不管老人,女儿怎么管呢?我还有公公婆婆要伺候。”赵阿姨回忆道,正当她和哥哥生气的时候,想起了梁顺喜的所作所为,梁顺喜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她很是感动:孝顺老人不应该计较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他是儿子,那你还是女儿……听了梁顺喜的话,赵阿姨不久就把老父亲接到家里照顾,完全忘记了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现在人人都夸她是个“好闺女”。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梁顺喜却打破了这种说法,他用实际行动演绎着母子情深,为我们树立了敬老、爱老的榜样。在梁顺喜的影响下,家人对待老人也十分孝顺,只要有时间,他们都会过来看望老人。洗衣喂饭、按摩聊天,把老人照顾得快快乐乐。
采访结束时,记者不禁问梁顺喜,您觉得苦吗?您年龄大了是不是考虑让姐妹们照顾?他回答道:“我不累,老人没照料好,自己没脸享福。”离开时,看到梁顺喜搀扶老人回屋的背影,一股暖流在寒气中蔓延开来。
记者 亢亚莉 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