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类似的场景,在连续30年的时间里,每天都在这个只有10来户人家的深山小村里上演,淳朴的村民们早已把供养李观珠老人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李观珠于1965年嫁到冯村组。1982年,李观珠的公公和丈夫先后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自己又无儿无女,身体残疾缺乏自理能力,李观珠生活陷入了窘境。咋办?村民们急坏了。
包括李观珠在内,冯村一组只有12户人家,其中还有一户非常贫困。当年的生产队长杨胜立召集了10户有能力的人家开会,大家商量轮流照顾李观珠生活,每家每户连续一个月做好三餐饭,接李观珠来吃,帮她理发、洗衣洗澡、买新衣服等。为能让每家每户都记住自己的“值日”时间,村民们一合计,编好了序号,从生产队长开始,每月轮流,序号轮到哪家就由哪家供养一月,一家接一家。没曾想,当年不成文的约定,在这个小山村坚持了30年。
村民告诉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大家悉心照顾着这名非亲非故的残疾人。有意思的是,大家都暗暗比赛,给老人准备的饭菜质量一家比一家好,隔三岔五特意走上十几里路到镇里买新鲜的猪肉做给老人吃。农忙时,10户人家起早贪黑干农活,但无论有多忙,轮流到哪家,哪家都要把老人饭菜做好,放在锅里热着,提前打好招呼,让李观珠按时来吃。
今年37岁的村小组长沈金德告诉记者,2000年冬季,李观珠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倒塌了,村民们把她安置在组里仅留的一栋公房里。2003年公房也倒塌了,他们又为老人修建起现在的房屋,屋子虽然小,倒也能避风挡雨。
到了月底或者月初,老人有时候会犯迷糊,这个时候,“做东”的村民亲自到李观珠家接。遇上哪家来客人,哪家办喜事,10户人家都把她当家人一样,装上好吃的送去,从没有哪户人家因为顾及颜面而呵责她、嫌弃她。
“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对老人好是应该的!”沈金德对记者说,村里大人一直都是这样教育儿孙的。这份朴素的乡风,让冯村一组新一代深受感染。村里的年轻媳妇自从嫁到这儿,也加入了供养的队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冯村一组的村民可以说是踏踏实实地做到了。而这一温情故事,早已在整个鹅湖镇传为佳话。
本报记者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