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理财市场有变化
正文浏览次数:535
市场讨论多时的“资管新规”正式落地。4月27日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发布。相比去年11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确定版”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并对“打破刚兑”作出更细化的安排。
变化
为打破刚兑作细化安排
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共识,《意见》作出了一系列细化安排。在定义资管业务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相比《征求意见稿》中的“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意见》中调整为“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
另外,新规将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类。按募集方式,资产管理产品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其中,公募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其他组织。其中,个人合格投资者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影响
保本保收益产品被“限售”
多名银行业人士表示,刚性兑付是银行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的一大“卖点”。而资管新规落地后,一目了然的“预期收益率”将不复存在。
“新规刚一出来,就接到总行通知,原本计划在29日发售的两款产品,被告知要控制额度发售。”一国有大行财富管理中心人士表示,这两种预期收益型产品实为刚兑。
以往,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往往是爆款,从这个月起,这类产品的发行量将会呈现缩减的趋势。某股份制银行重庆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称,近期在售的理财产品最短期限是35天,且在售的3款产品收益率都在5%以上。“小长假过后,这3款产品将停售。”该负责人说,短期滚动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应对
买理财要向净值化转型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认为,目前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封闭式预期收益类,只有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发行比例较低,而投资者也不太能接受这类产品。但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全部实施净值化管理,投资者可以尝试一下。银行理财资金有严格的投资准则,净值型理财不会像基金那样大涨大跌。
业内人士表示,今后任何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投资者必须根据产品情况和自身实际来选择。如果希望保本保收益,银行能提供的基本就是储蓄存款和大额存单。(摘编自《重庆商报》《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