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老龄办发布防诈骗指南
正文浏览次数:648
为进一步增强老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非法集资的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老年人切身利益,省老龄办近日全面整理出诈骗犯罪分子常用的16种典型作案手段,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了一份“防诈骗指南”。
贪图小利最易受骗
省老龄办介绍,骗子最擅长利用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理作案,常见手段有6种。
1.利用邮寄、短信等方式,向事主发送中奖等虚假信息诈骗。行骗的基本特征是要事主先缴纳税费、公证费等费用。
2.以支付高额利息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虚构资金用途,宣称只赚不赔,采取签订借款协议等方式,套取老年人财产。
3.兜售虚假保险产品。以到期返本及每月高额回报为诱饵,虚构险种,私刻保险公司印章制作保险单欺骗老年人。
4.退费退税诈骗。冒充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称可退还购房、购车的部分税款,指挥事主在银行ATM机上转账。
对“熟人求助”要多方求证
利用熟人关系进行诈骗,也是犯罪分子惯用的手段。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方往往利用老年朋友急切的心态,使其步步进入陷阱。
1.以“猜猜我是谁”或“我是领导”名义冒充熟人诈骗。骗子先给事主打电话,不事先讲明身份,诱导事主误认为对方是自己以前的熟人,随后虚构理由(如出车祸急需治疗费)向事主借钱。
2.打电话谎称事主孩子被绑架或发生意外(如车祸)急需钱而要求汇款。
“权威机关”不可轻信
不少骗子行骗时往往谎称自己是机关工作人员,让老年朋友倍感紧张,从而陷入骗局。省老龄办提醒:遇见这种情况应沉着,拨打110或12315求证。
1.冒充电信公司、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诈骗。骗子要求事主配合“公、检、法”及电信、银行等部门工作,以“保护”事主财产为由,用电话指挥事主在网银上或银行ATM机上进行转账操作。
2.保健品讲座促销诈骗。常用的诈骗方式包括以免费义诊、免费体验等为名推销产品,办健康讲座忽悠听课者购买产品,在销售现场雇托诱骗消费者购买产品,认干爹干妈打“亲情”牌推销产品,打着高科技的名义推销产品。
3.快递催缴罚款诈骗。老年人会接到陌生电话,对方声称给其家里送了几次快递都没人收,按照“国家法律条例”必须上交罚款。
4.手机短信诈骗。发送异地消费、高息贷款等内容的短信,或发送短信假冒催款,诱骗事主到ATM机进行转账操作。
5.以销售老年公寓为噱头进行非法集资。高价兜售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养老公寓/床位,提供与宣传单内容不一致的公寓/床位售卖合同,以年年返利为由让老年人交预定“养老公寓”/高价床位费等。
网络诈骗尤需当心
省老龄办介绍,除了传统的电信诈骗手段以外,利用网络社交、网络消费等方式行骗已成犯罪分子的新方式。
1.微信诈骗。诈骗方法包括:①假团购。利用微信做假的团购广告,用户交钱后,承诺的商品却不能如数兑现。②骗粉丝散发广告。在公共场合以“微信创业,收集粉丝数量”为名,要求路人加入微信公众号或群聊,随后发送大量广告,让人不堪其扰,而退群必须发红包。③盗取微信账号,向微信好友行骗。
2.伪基站诈骗。骗子建立伪基站,伪造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向事主发送短信链接,盗取银行卡卡号和密码。
3.“钓鱼”网站诈骗。骗子开设虚假网站,以为股民有偿提供优质股票或诱导股民交费“入会”为由,骗取事主钱财。
4.网络购物诈骗。骗子在各大网站中发布货物信息,诱骗事主汇款后骗取钱财,或以次充好进行诈骗。
5.网络和电话交友诈骗。骗子利用媒体刊登个人条件优越的交友信息,吸引事主上当,以遭遇困难或急需朋友帮助为由,让事主垫付罚款与保证金。
■相关链接
坚持“四不一要”远离骗局
省老龄办提醒,以下10个“凡是”都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作案手段,对10个“凡是”一定要坚持“四不一要”: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不点击,要及时报警。
1.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2.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
3.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
4.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
5.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或验证码的;
6.凡是使用QQ、微信要你转账汇款的;
7.凡是电话欠费,要求到ATM机上转账汇款的;
8.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汇款的;
9.凡是自称有高回报项目,可获取高额利润的;
10.凡是不明陌生网站(链接)要求点击的。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