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比电视广告,近年流行起来的私域营销成为假医生和假专家的“沃土”。2019年以来,国内法院终审宣判的在微信端冒充医学专家卖假药、销售“医疗服务”且被定性为诈骗罪的案件共22件,其中涉及“假医生”328人,2.9万余人受害,涉案金额高达1.9亿元。
在一起涉案金额600余万元的特大诈骗案中,罗某为诈骗团伙负责人。罗某为团伙成员注册微信、统一使用虚构的微信昵称“许某怀”及头像,由专人负责在网上发布广告诱骗被害人添加微信号,之后由丁某等14人分别以虚构的中医世家传承人“许某怀”本人或其学生名义,根据“话术”模板,使用微信等方式“问诊”,诱骗被害人高价购买“排毒贴”等不具有药品功效的产品。针对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定金不想交、质疑定金、担心效果等,他们也有相对应“话术”模板:“相互信任是第一步,如果一分钱的诚意金不愿意支付,老师担心配方被浪费”“老师八十高龄了,在乎的不是你的钱,在乎的是效果、是口碑”。
网络上,“名医”胡某平自称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北中医院返聘专家,擅长熬制最低价1980元的“千金妍膏滋”。实际上,她只是个负责扎针灸的退休厂医,根本不会熬膏药,她是被诈骗团伙老大肖某“策划包装”出来的。此类犯罪多为团伙作案,公司组织机构细致,一般会分为推广部、销售部、客服部、回访部以及财务、人事部门等。大量的“假医生”为何会通过“网络问诊”?湖南岳阳市中院作出的一则刑事裁定书写出了“答案”:武汉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本来是个电话诈骗团伙,2017年1月,法定代表人谈某“认为以拨打电话的方式诈骗风险大,决定转型为微商经营”。(摘编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