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地时间2018年12月5日,美国为已故前总统老布什举行了国葬仪式。这距离他的妻子,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的葬礼,不到7个月。日常生活中,老夫妻在短时间内相继去世并不少见。甚至凑巧一点,可以“默契”到同一天或隔一天携手离开。这并非完全是偶然因素。多项研究表明,配偶去世后,老人患病和死亡的风险都有所上升,研究人员将其称为“鳏寡效应”。(摘编自《钱江晚报》《北京晚报》)
年龄越小,配偶去世带来的影响越大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对12316名50岁以上的人追踪十年,期间共有539人的配偶去世。在这539人中,有50人在配偶去世的3个月内去世,26人在3~6个月去世,44人在6~12个月去世。研究人员称,在配偶去世的前3个月内,另一半去世的风险最大。年龄越小,配偶去世带来的影响越大。
在国内,“鳏寡效应”也同样存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焦开山指出,长期丧偶和最新丧偶都会增加老人的死亡风险,后者更甚。总的来说,突然丧偶对年龄较轻的男性老人(65~79岁)带来的冲击最大,其死亡风险更高。新丧偶对死亡风险的影响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弱。他分析,可能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死亡成为老人常见的事件,对配偶的死亡已有心理准备。
丧偶增加心脏病和癌症患病率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科、精神康复科主任张滢说,“鳏寡效应”的原因目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丧偶会引起身体机能的衰退,精神空虚以及自我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生命质量,甚至寿命。据相关资料,丧偶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心脏病和癌症的患病率。如丧偶者悲恸过分强烈、持续时间过长,或出现延迟、抑制和扭曲,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
最近,该院肿瘤科收治一位83岁、不太配合治疗的肺癌患者。患者是退休教授,他的妻子去年车祸辞世,葬礼上他一直隐忍,2周后才表现出异常悲恸,从此仪容不整,茶饭不思,半年后就查出肺癌。张滢说,老教授患癌和妻子去世间没有必然联系,但长期情绪悲恸大大影响生活质量。
“丧偶一年内是道坎,心理伤痛最明显。”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主任鲍枫说,丧偶的人沉溺于过去只会徒增悲伤,要和现实和解,学会自我调节。
鼓励哭泣和诉说排解负面情绪
哪些丧偶老人最危险?张滢介绍,有精神病史或家族史、躯体情况较差、贫困、老年、男性、亲眼目睹了死亡、密切看护者、初期表现平淡等都是高危因素,要重点干预,尤其要防备出现自伤行为。
如何防范风险?张滢建议:1.家人允许、鼓励丧偶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告诉他(她)哀伤是自然的、应该的、必要的,不要刻意抑制。还要提醒对方可能会出现的幻觉、闪回症状,免得丧偶者出现这些情况时过度惊慌。2.扼要地解答关于死亡、健康方面的问题。如发现他们对亲人过世有错误的认知,如过于自责,将亲人的死归罪于自己,可在之后的交谈中加以提醒,强调死亡的不可控制,正面评价他的作为。3.家人鼓励其慢慢回归生活和工作,尽量让他们自己讲出以后的计划。可以把逝者的东西收起来,避免睹物思人,有条件的可以去旅游,学会适应现在的生活。4.利用传统仪式如清明节祭祖,让丧偶者将对逝者的怀念程序化,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如长期悲痛仍无法释怀,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相关链接
“老来无伴”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在年龄超过75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梗、心绞痛等高危冠心病)患者中,没有老伴的患者与有老伴的患者比较,其死亡率增加近10%,没有老伴能直接增加该类患者的1年死亡率。”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周胜华教授团队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这可能是心理、生活照顾等原因导致,提示应加强陪伴和照护。”周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