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题一 发现“腔梗”,就是“中风”吗?
分析:“腔梗”是个危险信号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脑梗死类型,占国人脑梗死总数的40%~50%。“腔梗”是由于脑部深处微小动脉因硬化而发生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进而引起深部脑组织点状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清除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小孔隙所致。很多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CT片上会有一个或多个小的“腔梗”。
对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听从医生的指导,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坚持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并采取相应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等),同时可以服用一些改善血液循环的中成药,以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复发率。
问题二 “小中风”来了,“大中风”还远吗?
分析:“小中风”是善意的提醒
“小中风”是指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也称“小卒中”,是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患者通常在非常短的时间内(2~3分钟),发生半身麻木,一侧手和胳膊麻木,行走不便,还可能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是一过性的,通常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自行缓解,且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小中风”的来临对患者而言,是在善意地提醒你,你的脑血液循环某一局部出现了短暂的、可逆的供血障碍,可能是“大中风”的先兆。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切不可小瞧了它。当然,患者也不必像杨阿姨那样悲观、恐惧。只要正确面对,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防止发生“大中风”。
对策:“小中风”患者应接受相应检查,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纠正房颤,适当锻炼,控制情绪,合理生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性药物,如阿司匹林,邦尔健麝香抗栓丸等。
问题三 手脚还能动,也算中风吗?
分析:
并非所有“中风”都会偏瘫
脑出血是否会导致肢体瘫痪,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与出血量。一部分脑出血患者可以不出现肢体瘫痪症状,其原因可能与出血位于脑的“静区”、出血量小等因素有关。 对策:存在中风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肥胖等)的中老年人若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视物不清、行走不稳等症状时,即使无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也不能排除脑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去医院接受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及时做脑CT,以便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问题四
血压不高,为何也“中风”?
分析:
老年人血压正常但仍存在中风危险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血管硬化,只是程度不同。为克服血管硬化的阻力,使脑部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必须维持较高的血压。因此,老年人的血压比青壮年略高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但血压不能过高,否则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一些老年人,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高血压,但存在脑部慢性缺血的隐患。当人入睡后,全身循环血量减少血黏度上升,血流变缓,血压偏低。这些“血压正常”的老年人若存在脑动脉管腔高度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危险因素,就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轻则出现全身疲乏、无力等不适,重则发生缺血性脑梗死。
对策:老年人就算血压正常,也应该经常去医院检查血脂、血糖和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问题五
什么药可让瘫痪肢体康复?
对策:患者应通过以早期康复为主的综合治疗来达到肢体康复的目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来说,要想全面的治疗,科学的用药,坚持做专业的康复功能训练以及合理饮食三方面都很重要,需要综合性的治疗,才可使病残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问题六
中风复发不可避免吗?
分析:防复发是一场“持久战”。中风首次发作时,部分患者症状较轻,恢复也快。但稍不注意,中风又会再次“突袭”。据统计,有“中风”病史者,相当一部分可能在2~5年内复发,且复发的死亡率要比第一次高得多。
对策:由于再次“中风”往往发生在首次“中风”后不久,所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预防复发的方案。具体措施包括: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的中成药;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改变性格,避免过度激动和愤怒;防便秘,饮足水;适应气候变化,重视先兆;定期复查等。
问题七
头痛是“中风”先兆吗?
对策:有头痛症状的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或糖尿病的老年人,当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